首页 > 疤痕疙瘩

放疗后皮肤为何脆弱易疤?

时间:2025-09-17 14:44:58

  放射治疗是对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它利用高能量射线准确照射肿瘤区域,以摧毁快速分裂的癌细胞。然而,射线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地对照射路径上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其中皮肤就是较常受累的器官之一。放射性皮肤损伤及其后续的愈合过程具有特殊性,其形成明显且持久疤痕的风险远高于普通外伤,这源于辐射能量对皮肤细胞及其微环境造成的广泛且深远的不可逆损伤。

  辐射损伤的核心机制在于它对细胞遗传物质(DNA) 的直接和间接破坏。高能量射线能直接击断DNA链,也能通过电离水分子产生大量高活性的自由基,间接氧化破坏DNA、蛋白质和脂质。对于增殖活跃的细胞(如基底层表皮细胞、毛囊细胞、成纤维细胞),这种损伤是致命的。它会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凋亡或坏死。其结果是,皮肤的正常修复能力被削弱了。表皮基底层和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中的干细胞库被大量耗竭,导致皮肤在受到后续损伤或即使在放疗结束后,其修复潜力也顽固性地下降。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皮肤微血管系统的进行性破坏。辐射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内皮炎,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这种微血管病变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可能在放疗结束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变得明显。其结果是照射区域的皮肤长期处于缺血、缺氧和营养不良的状态。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任何修复所需的养分和修复细胞都无法及时送达。这使得该区域的伤口愈合能力较差,一旦破损,较易形成慢性、难愈性的溃疡。而身体为了填补这种溃疡,只能通过产生大量纤维化的疤痕组织来尝试闭合创面,但这种疤痕往往质地较差、脆弱易破,且伴有明显的挛缩。

  因此,放射后的皮肤变得异常脆弱,其修复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敷衍了事”,而非细致的“修复”。形成的疤痕通常表现为皮肤萎缩、变薄、色素脱失或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网般的红血丝)以及下方组织的纤维化硬化。对接受放疗的患者而言,保护照射区域皮肤免受日晒、摩擦、温差刺激等二次伤害至关重要,因为一旦受损,其愈合将异常困难,且留下的疤痕将较为顽固。

医院地址